| 网站首页 | 联盟概况 | 联盟资讯 | 学术交流 | 联盟加入 | 
您现在的位置: 全国差异教学实验学校联盟 >> 学术交流 >> 学习心得 >> 正文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基于个性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         
基于个性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
作者:中国教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76 更新时间:2017-10-20 23:58:49

基于个性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华国栋  

[摘要]差异教育立足个性差异,提高德育实效性:通过三级干预实现德育对学生全覆盖:差异教育传递多元文化,努力开创大德育的局面。  

[关键词]个性差异;德育实效;三级干预;多元文化  

   

对儿童个性差异的关注是学校保持有卓越的质量而又坚守公平原则的重要特征. 差异教育是基于个性又面向全体的教育,差异教育追求教育公平与卓越的统一  

一、立足个性差异提高德育实效  

个性是主体与外部生活条件相互作用形成,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公正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  

1.立足个体间差异,提高德育针对性   

差异教育关注个体间差异,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关注个体内差异,扬优补缺,开发潜能。传统的德育较多关注学生的共性,强调同一,忽视学生的差异,造成实效性不高。  

诚然,人的个性并不脱离人的共性,个性系统中既包含着共同性,又包含着独特性,普遍就在特殊之中,同一就在差异之中。“差异是内在于对方而又异质于对方的他性”。[1]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体、社会的学习和活动。差异教学立足群体中的个体,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差异 是主体独特生命价值的一部分, 为主体所接受、认同。集体是由多个主体组成, “单个主体如果脱离主体间性,往往失去合理发挥的尺度;而离开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因失去现实基础而显得空泛。”[2]主体间的差异互动有利于生成合作交往、共生共长的教与学的过程。  

从主体转向他者,从同一转向差异。教育要从“他”的经历与情景中理解“他”,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佳或有行为问题的学生。  学校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安排差异化的德育内容并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德育的途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  。如学校 应大张旗鼓地加强理想教育,但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崇拜的偶像,既可以是科学家、也可是普通的劳动者或歌手等,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积极引导;学校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用分数调动学生竞争心理,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下,可以偏爱文科、理科、艺体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对有饱满学习热情的学生,要悉心维护,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于缺少学习热情的学生,要培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乐趣、志趣,对于成绩不好,心存焦虑的学生,要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即使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由于儿童过去的经验和信息加工的技能不同,在做出攻击行为上有很大个体差异。”[3]也需要我们因材施教。  

尊重差异,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多元可以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或标准上。在评价中,要改变单一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可以由同学、家长参与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既有共同性评价,也有从每个学生特点出发的个性评价,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2.立足个体内差异,扬优补缺,和谐发展  

差异教育强调照顾学生的差异,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但又十分重视集体作用,强调学生集体是由需要和兴趣各不相同、思想道德、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的统一体,是和而不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同一中发现差别,在结构的预见中发现偶然事件,在理性中发现激情,——在相互异质的要素之间发现最严格意义的一致[4]在集体活动中发展每个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个性。强调同学间合作帮助,促进人的社会化。每个人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是在共同性特质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特质发展。每个人的潜能越是得到良好开发,越应对集体作更多贡献。而良好的集体,奋发向上的氛围,同学间互助友爱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就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差异与潜能如影相随,当然学生的差异有的  是潜能没有很好开发造成的,所以在差异教学中不是消极适应差异,而是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潜能。差异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内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  

差异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个体内差异的测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特别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发挥优势,扬优补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对教师来说,学生的优势往往也是教育切入点,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往往更是如此。  

学校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出分析和解释,鼓励他们关注学习的反馈信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特别注意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也有的学生学习后并不进行反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后进行积极反馈,在评价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不断总结自己,反思自己,调节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于他们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将来实现社会化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三级干预,面向全体的德育体系  

差异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追求德育在每个学生身上产生实效。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经过学校的正面引导或环境文化的熏陶就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有的学生还需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约束他的道德行为,还有少数学生特别是有情绪行为的学生还要借助行为改变的技术矫正不良行为。差异教育通过点面结合、刚柔相济,三级干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一级——在学校、班级层面建立平等参与学习环境,对所有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二级——对部分学生进行较多关注,通过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约束,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三级——对少数学生进行密切关注,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5]每个学生总是可以在三个水平中找到对应位置,得到有实效的服务。  

1.平等参与,正面引导  

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而同时人们也在对环境施加着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并不是对个体的一个简单的塑造,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而消极的影响,则会迟滞和阻碍人的发展。  

学习环境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风气、家庭条件等都属于学习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制约学习活动成效;狭义的学习环境主要指学校里的学习活动环境,包括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硬件环境,也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软环境。  

丰富良好的环境因素的刺激,会使人脑神经元树突的生理状态受到合理的锻炼,促进其发展。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感到自己能取得成功,学习主动积极,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期望也高,态度积极,从而促使他们提高自信心。他们就按照教师的期望方式积极学习,塑造自己。他们和老师有良好关系,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情绪愉快,所以思维也灵活迅速。相应地教师给予他们促进智力发展的刺激也多,如上课提问多,作业有一定难度等,就更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而对于后进的学生,教师、家长往往对他们低期望,态度也不积极,这些都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挫伤他们自信心、自尊心,他们的情绪往往因为经常的失败而沮丧,低落的情绪也会使他们思维迟钝、记忆困难。同学们的歧视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动机。他们的座位往往又被安排在教室角落或后排,不是处于教学活动的“行动区”,与教师交流少,教师提供信息刺激少,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这些都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使学习成绩更加落后。后进的学生往往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于没有适合他们的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常常会引发他们的许多行为问题。有的消极“怠工”,有的出现反抗的过激行为等。而平等参与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则有利于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学校应按学生的差异来调整教育教学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等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又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育应满足不同儿童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当然,也应教会儿童适应学校环境的变化。  

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育人。要通过主题性的德育课程和丰富感人的课外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还应在其他课程及学校所有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学校里不仅应倡导爱科学、讲文明,严谨认真、勇于探索的风气,而且应倡导团结向上、助人为乐的好风气,使弱势群体得到大家的帮助。  

班风和校风对形成儿童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班风、校风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精神风貌,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言论、行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倾向或表现。良好的班风能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注意力差的学生,到了学习风气比较浓厚的班上,就会比较注意约束自己,学着别人的样子注意听讲或看书;一个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到了一个自觉纪律很强的班级,也会情不自禁地管住自己。久而久之,在班级风气的影响下,就会逐渐改掉自己的毛病。  

教师在儿童心理环境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儿童都有适度的期望,对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不仅不歧视,而是给予更多的关爱。在遇到儿童的敌视或挑衅,依赖或要求,破坏或欺骗,吵闹或捣乱等行为时,能正确分析对待,妥善处理,并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2.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  

满足儿童的需要,建立一个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没有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也是很难想象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良好环境的形成,反过来,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等等因素也影响着学校管理和课堂管理。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减少不良行为,除了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并尽可能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和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还应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应制订必要的制度或守则。制度或守则一般用正面教育的词语表述,如“尊重别人”或“按时完成作业”等。守则中的种种规定,应与教师在教育中计划使用的程序相一致。教师应组织学生共同民主制订有关制度或守则 ,讨论和落实班规和校规,作为行动的准则,而不是教师或学校包办,这也体现了学校和教师的民主思想。对于小学生,要向他们一条条讲解守则,组织他们讨论制定守则的必要性及如何遵守守则,同时对守则提出积极性建议,并作合理修正。要把讨论守则和讨论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程序相结合,并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演练,逐步将纪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养成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纪律,这对学生的社会化,按社会准则办事,学会自我控制、坚持、忍耐等人格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儿童,不仅要向他们讲清这些规则,还要作必要的示范。对于少数不能自觉遵守制度或守则的学生,除了依靠集体对他的约束力,也要进行初步的法制思想教育。除了制订守则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用格言警句强调所期望的行为。为了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还要加强班、队干部的建设,帮助教师执行教育教学常规。常规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时紧时松。在班、队干部选用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3.行为塑造与改变  

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不改变不仅影响他自身的发展,有时还会影响班集体的学习和活动。需要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  

问题行为是指由于心理、身体、家庭、学校、社会因素、情绪困扰,而影响到个人或人际功能的行为。一般地,问题行为可分为三大类: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行为改变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需求训练者在严密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况下,慎重操作自变量,并客观地观察、记录与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如果操作了某项自变量之后,发现相应的因变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即可肯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相关的或因果的关系;如果操作某一自变量无效,训练者就得重新考虑并试着操作别的自变量,直至因变量发生显著变化为止。由此可见,行为改变技术是有很严密的科学性的技术。  

行为改变的过程一般分为六步来进行: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行为;3.测量问题行为;4.制定行为矫正方案;5.实施行为矫正方案;6.评价治疗的结果。  

1发现问题行为  

一种行为是否构成问题行为,一方面固然在其行为本身,另一方面也在于周围人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教师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看法往往不一致。因而在确定某学生的某种行为是不是问题行为时要慎之又慎。  

2分析问题行为  

分析问题行为是为了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问题行为存在的实际情形,产生的根源,为界定目标行为和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做准备。对问题行为的分析,应区分其问题行为是否由生物原因造成。如果问题行为是由与躯体疾病或器官的损伤造成,则不适宜采用行为矫正。对适宜采用行为矫正的人应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具体目标行为。  

3测量问题行为  

确定目标行为后,要针对这一问题行为进行客观的测量。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通常收集:1.行为发生的频率;2.行为反应的强弱;3.行为的持续时间;4.行为发生数目;5.行为的意义。以便判断问题行为的范围或严重程度。另外,在测量问题行为时还要注意:1.问题行为的客观性;2.问题行为的稳定性;3.问题行为的可信赖性。只有这样我们测量的数据才真实可靠,才具有使用性。在测量工作开始前必须.拟订好观察和记录的行为指标并.选择好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4制定行为改变方案  

行为改变方案一般包括:1确定终点行为;2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并合理使用;3选择恰当的行为矫正原理;4确定实验设计模式;5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6安排实施行为矫正方案的日程表。  

5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在实施行为改变方案之前,应把实施方案的目的以及成就标准和强化分量的关系向受训者及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为受训者提供努力的方向。如条件许可最好和受训者及家长一起商定一份契约,并在适当的时候兑现,这样效果更好。其次要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格操作行为处理策略。最后系统而客观记录行为变化的情况,收集详尽的行为资料。  

6评价治疗的结果  

对详尽收集到的行为资料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行为矫正改变成功与否,以及今后值得借鉴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差异及问题性质可以采用强化法、模仿法、代币制、消退法、系统脱敏法等改变行为的方法。  

三、弘扬多元文化开创大德育局面  

文化多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学校在坚持主流价值的同时要尊重多元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间不断交流,不同文化的相互滋养,不仅可促进人类生产力提升,也会带来各自文化的变迁,这也是新文化、新思想与社会革新的源泉。倡导多元文化,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6]这对于减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今,每个人都应具有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态度,承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利;同时每个人都要具有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观念。这对于抵制当前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也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多元不仅表现在多民族方面,还表现在性别、语言、宗教、移民等方面,经济结构分化和社会分层,个人的权利和选择更加突出,也带来文化的多元。我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教育也呈现出这样的多元文化特征,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家庭背景与教育资源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学校追求升学率,以各种办法优化生源结构,外来人口、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客观上文化基础薄弱,这样在学校教育中就可能出现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学校中不同文化群体如何相处;学生个体的文化认同也不一。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会在群体中处理“他处”的问题,到社会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就少一些冷漠和冲突,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小学教育,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维护文文化多样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多元文化间的生态性,通过多元文化的发展脉络推论文化的融合。在教育政策上要尊重文化差异,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均等优质教育资源;在观念上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多元文化,更要在态度行为上了解和尊重差异,和社会各阶层的同学,包括民族的、残障的、有困难的同学和睦相处,共同提高。   

尊重多元文化,并不是接受所有的文化习俗与行为,而是说要想真正认识“他者”的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他者”,把“他者”的文化放到“他者”的背景中去认识。 所以学校的德育一方面强调本国家和民族应该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但也要注重“多元”和尊重个体差异,欣赏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一体和社会的稳定。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学生文化认同的多元性,不要强行的推行文化整合,减少学生间的隔离和冲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差异教育发展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二是促进差异的群体、个人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这恰恰正是差异教育倡导和践行的。现在尽管我国政府在大力倡导尊重多元文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但学校在体制与机制上,如仍以分数为导向,强化竞争机制,客观还会形成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如果学校有了正确的决策,对教育有正确的导向,但是教师对学生没有公正的态度或缺少实施差异教育等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教育能力,也同样会造成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教育成就的不公平。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坚持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特殊的,人们应该对“他者”采用“深度描写”的手法,通过“译释”为当地被研究者、研究者和将告知对象(读者)搭建起观念世界沟通的桥梁。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学校教育中,差异教育立足学生的差异,强调教师要了解他的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语言和学习特点,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与包容学生反映出的非主流文化,尊重和包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信仰、习俗的不同文化选择,并引发转化学生自己的文化与语言力量,促进来自不同种族、文化、语言和性别群体的学生的学业成就。差异教育通过十五个教学策略,使教育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平等”和“参与”。 如选择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智能、兴趣差异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介绍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在强调核心课程、必修课程的同时强调开设选修课程、模块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并通过资源中心给个别学生的需求提供支持。再如差异教育强调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智能特点、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学习兴趣学生的需要,强调教育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和联合运用,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式,并不断优化和完善。差异教育通过同质组、异质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共同提升。采用尊重多元的合作而不是一味竞争的教学策略,不仅会帮助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业成就,同样也有助于所有学生形成更为积极的多元尊重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和谐共生。当然在采用异质合作的同时,也考虑优势学生的需要,适当采用同质合作,并给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差异教育要让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同种族、家庭 贫富和地区所带来的差异,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尊重和照顾,真正做到“平等”和“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真正促进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成就。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我们共同期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慧译,利奥塔差异哲学:法则、事件、形式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9.:26:2  

[2]程向阳华国栋 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初探 教育研究2006.2:61  

[3]傅宏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197  

[4]转引自:James Williams Lyotard:Towards a Postmodern Philosophy:115  

[5]华国栋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56-163  

[6]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3-4  

文章录入:ycsyxx    责任编辑:ycsyxxcyj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会员登录
    载入中…
    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17058174号